1920年9月,16歲的鄧小平踏上了赴法勤工儉學的旅程。他急切地想去強大的西方國家看看,學些本領,回來實現“工業救國”的理想。
原標題:周恩來善于解決問題 “善于解決問題”是周恩來的一大特點。周恩來經歷了中國共產黨從大革命失敗到土地革命興起、進而從苦難走向輝煌的那段革命歷程;經歷了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從一窮二白到一步一步走向繁榮富強的執政歲月。
編者按:2022年1月8日是敬愛的周恩來總理逝世46周年紀念日。他1898年出生于江蘇淮安,自幼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黨史博覽》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1972年5月12日,周恩來的保健大夫張佐良在為周恩來做每月一次的小便常規檢查時,從顯微鏡高倍放大視野里發現了4個紅細胞;三天后,再一次為周恩來復檢時,紅細胞的數量變為8個!復檢是由北京醫院進行的,檢查報告單上赫然寫著“膀胱移行上皮細胞癌”九個大字。 但周恩來一如既往,以驚人的毅力和病魔頑強抗爭著。
青年時代的周恩來曾多方探求救國救民道路。他的留法經歷已廣為人知,但很多人不知道,在五四運動前夕,他還曾自天津東渡日本學習約1年半時間。
(《世紀風采》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他,14歲參加紅軍,除出生入死歷經無數次戰斗外,還著力從事保衛、偵察、偵破工作。由于為中共中央機關遷至延安進行前期偵察工作,他成為第一個進入延安的紅軍;因成功破獲周恩來嶗山遇險一案,他被譽為“延安的福爾摩斯”。
(《世紀風采》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周恩來成人之美軼事 周恩來在日理萬機、百事繁忙之際,于瑣細的生活中會擠出時間為同志和朋友做一些成人之美的事,充分彰顯出革命隊伍中人與人之間濃濃的人情味。 一 周恩來最早撮合成的一對革命伉儷,是戰斗在上海灘的“假夫妻”---熊瑾玎和朱端綬。
上小學時,周恩來就立志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在天津南開學校,周恩來立下五個“不虛度”的準則,第一條就是“讀書不虛度”。
編者按:由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輯的《周恩來答問錄》一書由人民出版社出版。這部答問錄,收錄了周恩來同志1936年至1971年期間接受中外記者采訪以及在記者招待會上的談話、答問、散發的聲明等文稿64篇,約30萬字;書中同時收錄83幅珍貴歷史圖片,圖文并茂。